审查处理防雷检测记录
根据相关规范审查处理防雷检测记录,其规范要求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15,《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等。
2.1初始记录是否满足标准要求的判断
在完成其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制定后,要进行初始记录是否满足标准要求的判断,这一步骤尤为重要,在记录中要注意观察数据的标准与完整,在填写防雷装置内容时,应该不忽略防感应雷装置的填写,而经常漏填的内容还包括各种参数,如防雷装置的腐蚀度,避雷器,接地装置等;避雷带所需要的材料在直径要求上应该大于等于0.8cm,注意初始记录的记录与其规范的对比;而当测量实体要符合二类建筑结构的防雷标准时,引下线的距离不大于18m,应该严格执行标准以保证测量的准确。
2.2设计图纸的满足与否
设计图纸在部分建筑结构应用中性质具有特殊性,当有特殊情形时,应该根据其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数据结果的确定。如在图书馆中,设计规范明确要求接地的电阻阻值应该小于1Ω,测出的电阻值应该在此范围内才达到相关的要求规范,这是针对一般的建筑的结构分析得出的规范。但有些建筑结构的要求必须要有防雷装置的修改书才能进行相关防雷报告的检测,如前例所表达的意思,在电阻达到1Ω以下才可以有合格的检测报告。
2.3检测报告的制定
作为机构检测结果的结果表现,防雷检测报告需要满足的条件有:
文字简练,信息准确,结论清晰明了
有编制者、检测者、审查者的签名,防雷装置检测单位的公章
检测数据的单位是规定计量
文字内容不能轻易更改且装订完整
防雷检测工作中常见的技术问题
4.1 测试点的选择问题
在进行测试点的选择时要综合考虑楼顶测试点的选取对检验参数的影响以及建筑物顶端的甩线进行检测。测试点的选择通常在一些防雷网和引下线的连接位置。在建筑防雷的监测工作当中对于具有引入线和测试口的建筑,要通过引入线和测试口的部位对接地电阻进行测试。
4.2 打桩点的选择问题
打桩点的选择地点不同对于电阻值的测量结果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在防雷检测当中,为了能够保证接地电阻的检测性能,在进行打桩点的选择时,要根据相关的要求标准进行选择。在距离检测点20m和40m处分别打入两个金属桩,作为电流和电压的辅助级。
4.3 连接导线的使用问题
接地电阻测试仪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进行防雷检测,他的工作原理就是电流流过导线所产生的电压,通过与基准电压的比较,算出接地电阻的阻值。在检测的过程中,如果导线是弯曲的那么导线就相当于是一个电感元件,产生的磁场将直接影响防雷数据的结果。在检测数据确定的过程中,要把额外为了满足高楼层建筑测量需要的部分导线产生的电阻值减去,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接地电阻值测量的准确性。
4.4 氧化层的处理问题
在各个检测点处都会有金属物夹杂,金属长期的暴露在空气当中就会产生氧化,氧化层具有绝缘的特性,所以需要及时的去除,否则将会给测量结果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接地装置设置成不锈钢的材料,这样在防雷检测时,我们除了需要对检测点进行打磨处理,还需要在凸起的部分进行连接,使检测数据更具准确性。
古往今来,人们对雷电都心存敬畏,尤其在发誓时都爱说:如果不怎么怎么样就“”。这里所说的“”指的就是“雷击”。那么,你知道,每个人遭遇雷击的概率有多高吗?
从范围来说,每年有4000多人惨遭雷击,全世界人口若按70亿计算,平均每个人遭遇雷击的几率似乎并不高,大约是一百七十五万分之一。不过,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对雷电大意,因为这只是平均概率。具体到不同的地域,各地的人被雷击中的概率就有很大的差别。据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估计,美国人平均遭雷击的概率为六十万分之一。
遭遇雷击的概率与当地的雷电活跃度密切相关,雷电频发地区的人遭遇雷击的概率较高。如刚果共和国东部一个叫做基夫卡的小山村,在2004年到2005年因成为世界雷电频繁的地方而出名。那里一年平均每平方公里发生雷电次数158次。而与之对比鲜明的是,北极圈内几乎常年没有雷电。因此,基夫卡的村民遭遇雷击概率不知要比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高出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