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检测中接地电阻中的气象条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温度以及湿度等,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不同天气条件开展防雷检测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其影响程度。土壤电阻率与相对湿度之间成反比关系,如果土壤中的相对湿度较高,则土壤电阻会下降,如果土壤中的温较高,则土壤电阻率也会出现下降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如果防雷检测接地电阻的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则土壤电阻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防雷检测接地电阻测量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一影响因素。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在实际防雷检测接地电阻检测的过程中,不能在阴雨天对其展开检测,这是土壤中的相对湿度较高,终的检测结果会出现一定误差。另外,也不可以在雨后土壤湿度大的地区展开检测,这种情况也会导致终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例如,在给煤矿区域安装避雷装置的过程中,其中公共接地装置以及避雷针的使用正常,但是终防雷检测接地电阻的检测结果并不符合要求。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该地区,接地装置周围存在大量的沙石,沙石中的湿度较低,因此影响了终测量结果。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证防雷检测接地电阻测量的准确性,则可以在沙石中混入一定量的盐,提升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由此可以看出,在实际防雷检测接地电阻检測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防雷检测接地电阻检测的准确性,需要充分考虑气象条件的影响因素,终达到保证防雷检测接地电阻检测效果的目的。
古往今来,人们对雷电都心存敬畏,尤其在发誓时都爱说:如果不怎么怎么样就“”。这里所说的“”指的就是“雷击”。那么,你知道,每个人遭遇雷击的概率有多高吗?
从范围来说,每年有4000多人惨遭雷击,全世界人口若按70亿计算,平均每个人遭遇雷击的几率似乎并不高,大约是一百七十五万分之一。不过,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对雷电大意,因为这只是平均概率。具体到不同的地域,各地的人被雷击中的概率就有很大的差别。据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估计,美国人平均遭雷击的概率为六十万分之一。
遭遇雷击的概率与当地的雷电活跃度密切相关,雷电频发地区的人遭遇雷击的概率较高。如刚果共和国东部一个叫做基夫卡的小山村,在2004年到2005年因成为世界雷电频繁的地方而出名。那里一年平均每平方公里发生雷电次数158次。而与之对比鲜明的是,北极圈内几乎常年没有雷电。因此,基夫卡的村民遭遇雷击概率不知要比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高出多少倍。
安装了防雷装置之后,是不是雷电防护就万事大吉了呢?
当然不是,因为所有的防雷装置是否有效发挥作用才是雷电防护的关键所在。因此,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外部防雷装置的有效连接、接地电阻值符合规范要求,才能达到防雷作用
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应连接良好,并且接地电阻符合规范要求,才能达到防雷的作用。
尽管避雷针被冠以“避雷”二字,但仅仅是指其能使被保护物体避免雷害的意思,而其本身恰恰相反,是“引雷”上身,经年置身于雷暴的侵袭之中,其性能自然也倍受“考验”。
再加上常年经受风吹、日晒、雨淋、霜冻等严寒酷暑的考验以及锈蚀腐烂,往往导致其发生折断、腐化、严重锈蚀、接触不良甚至三部分之间断裂的情况发生,这样的防雷装置不仅不能防雷,还有可能成为引雷装置,反而加重雷电危害的潜在危险。
二、防雷装置安装完毕后,由于后期的工程施工等原因导致防雷装置损坏
建筑物在维修、改造、装饰等过程中,有些单位及施工人员不注意对其避雷带(网)的保护,造成人为损坏,有的在施工中不慎将接地装置挖断致使引下线断裂等,都会带来防雷安全隐患。
三、防雷装置上电器线路凌乱
由于防雷安全意识淡漠,对防雷装置的性能不了解,在防雷装置上乱拉、乱接其它电气线路,如电话线、广播线、天线以及架空低压线等。
这些电气线路往往成为建筑物内各种电子设备遭受感应雷击的“罪魁祸首”。
这些自然的和人为的损坏,给防雷装置造成了巨大的隐患,一旦遭受雷击,后果不堪设想。
四、防雷元器件为易损件,容易失效
建筑物内部防雷措施主要是针对各种电子、电气设备防感应雷而采用的避雷装置,由于其使用的材质主要是氧化锌压敏电阻元件及其它电子元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