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装置的检测一般根据被检建筑物的情况分为检测和定期检测。所谓检测就是未经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机构检测过的建筑物或虽然经过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机构检测过,但该建筑物已超过规定的检测周期;定期检测就是经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机构检测过且不超过该建筑物规定检测周期的建筑物。根据第24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投入使用后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每年一次,对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6.定期检测周期规定:具有和火灾危险环境的防雷建筑物检测间隔时间为6个月,其他防雷建筑物检测间隔时间为12个月。
雷电的形成雷电是一种极为宏伟壮观的自然现象,是一门古老而富有神秘色彩的科学。雷电孕育了地球的生命,又促成了地球上的文明,功莫大焉!但是,雷电的巨大破坏力,又给人类社会带来惨重的灾难。而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从未停息过,与雷电的斗争是卓有成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雷电防护技术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雷电是天气现象之一。在雷云的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有正电菏,另些云团带有负电荷。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产生异性电荷。当这些云团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的云团之间或云团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就可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千伏/厘米)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这种游离放电为“先导放电”,云团对大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团向地面跳跃(梯级)式逐渐发展的,当它到达地面时(高出地面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随之发生强烈放电闪光,这就是闪电;强大的电流把闪电通道内的空气急剧加热到一万度以上,使空气骤然膨胀而发出巨大响声,这就是雷,这就形成了雷电。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介绍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结合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和抗灾能力,对灾害发生前的气象灾害损失进行预估,并指导的启动。响应水平的防灾计划,科学合理地开展防灾工作。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应侧重于自然灾害的三个主要因素:受灾环境,致灾因素和受灾主体。自然环境孕育着灾难。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空间,时间以及人文和社会背景。例如生物圈,大气层,地质结构,社会文明等。对于气象灾害,大气条件和异常是孕灾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指可能导致气象灾难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气象事件或异常天气或气候的发生。例如,大雨导致洪水;如果长期降水很少或没有降水,将发生干旱;如果温度突然下降,通常会发生冷害,冬天可能会结霜或冻结;如果温度突然急剧升高,形成热浪等。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违反自然法则造成的,导致更大的致灾作用。例如,破坏森林和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将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及干旱和暴雨加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受害体指可能受到危险因素威胁的人员,财产和生命。仅当造成灾难的因素对受灾者造成损害时才发生灾难。一个地区的受灾机构越多,该地区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就越大,灾难的风险就越大。灾害主体的脆弱性是指潜在危险因素对给定危险区域内所有财产造成的伤害或损失的程度,反映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通常,受灾机构的脆弱性越低,灾难的损失灾难风险就越小,反之亦然。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灾害是可衡量的经济损失,而减少灾害是尽可能减少各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灾害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程度。其中,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造成的生命和健康损失,自然资源破坏及相关成本损失,各种社会财富的破坏和生产中断,生活失调造成的损失等。灾害损失来自直接经济损失的延伸和滞后效应。